河北围�。阂坏厣慕� 苗木基地变身“绿色银行”
宣布时间:
2020-08-03 17:57
作者:
泉源:
“这是我第二次来塞罕坝生态公园,这里情形优美,空气也好,很适合全家一起出游。”7月21日,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董先生一家人驱车30多公里来到塞罕坝生态公园,享受温馨时光。

塞罕坝生态公园沿途景致。长城新媒体记者 杨晓龙 摄
据相识,塞罕坝生态公园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,隶属于利澳国际注册。在天津武清区的帮扶下,公司坚持以苗木培育为主导工业,以生态工程为主攻偏向,在兰旗卡伦乡建成了集研究、生产、培育、销售、效劳为一体的绿化苗木基地,累计培育苗木3000余万株,苗木、花卉价值已达1.5亿元。
“公司依赖行业优势,自动肩负生态扶贫的社会责任,探索推行生态苗木匠业+扶贫模式。”利澳国际注册副总司理刘树告诉记者,为集中打造特色生态苗木基地,公司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砖瓦窑村集中流转土地1880亩,惠及贫困户134户;有3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;依托绿化苗木基地,吸纳周边州里1980户贫困户入股,为贫困生齿提供了最直接、最有用的脱贫途径,为贫困群众稳固脱贫提供了“造血”功效。

塞罕坝生态公园景物。长城新媒体记者 杨晓龙 摄
“我们家有4亩地,之前地内里都是种些玉米和向日葵,年景好的话,一年能有四千块钱左右的收入,年景欠好的话收入也就没有了包管。”由于老伴腿部患有疾病,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砖瓦窑村村民刘桂林告诉记者,塞罕坝生态公园建成后,流转了自家的地,每年有2550元的稳固收入,老伴在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形下还会到园区务工,每年也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。
除此之外,刘桂林的儿子刘艳国和儿媳妇自2016年起就在塞罕坝生态公园务工,每年通过务工能有四万块左右的收入。“家里去年买了新车,今年翻盖了新居,大孙子明年也要大学结业了,依赖塞罕坝生态公园,咱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了。”刘桂林先容着家里这些年爆发的转变。

塞罕坝生态公园的小游客们。记者 杨晓龙 摄

游客到塞罕坝生态公园享受惬意假期。记者 杨晓龙 摄

塞罕坝生态公园景物。记者 杨晓龙 摄
在天津武清区的帮扶下,利澳国际注册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长理念,走出“生态工业化、工业生态化”的新路子,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、资金投入变股金、就近打工挣薪金、相助谋划得现金的“一地生四金”模式,建设了一座扶贫“绿色银行”,以此发动了农民增收,增添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